学者专家聚首2017产业与金融论坛
发布时间:2017-06-07 点击量:197
学者专家聚首产业与金融论坛 研判经济走势破迷局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产业资本和实体经济脱节,究其原因就是金融资本的利润太高,产业资本利润太低,金融资本过多分享了产业资本的利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锡良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如是说。
4月8日,中国西部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春季论坛在蓉举办,本次论坛以“世界巨变,战略机遇---2017年中国经济走向与企业家的对策”为主题。论坛由西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光华智库承办。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四川省金融工作局、成都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高管、中外金融界知名专家学者,省内外创投、信托、银行、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500余人参加了主论坛。
各路学者专家聚首,系统地预测分析了201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政策变化,研判未来走势。
金融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之魂
刘锡良教授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度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金融创新、企业改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与资本的形成,由此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同时,他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他认为,金融创新可能会遇到的创新动力不足、批判精神不够、可借鉴的经验较少等问题,但创新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魂。
如何才能做好创新?
刘锡良表示,明确创新目的,创新途中敢于试错,同时遵循改革开放的逻辑,先易后难,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巩固和扩大过去改革创新的成果并加大金融方面风险防范的力度。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重点是破解融资难以及解决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经济转型是一场持久战
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论持久战——国家振兴实体经济政策导向与中小企业的市场机遇》。
赵文昌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运行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既不可能反转也不可能崩溃,而应该是持久战。
如何才能打好这场持久战?
赵文昌表示,“短期内,应该解决各种经济污染的问题,但是同时还需要完成结构性调整的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是解决短期重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措施,以短期换长期,以空间换时间,以短期的阶段性的战略战术安排,来争取中长期中国经济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固本培元。”
对未来的经济走向,赵文昌表示,中国有三大优势: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大国优势;未来,中国经济形势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风口上转型乃企业融资之道
针对投资问题,优势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翔洲以案例入手,分析了男装与女装市场、皮鞋和运动鞋市场的竞争情况,提出资本方偏好的是能够做大和能够做快的企业。
针对制造业领域,他说,在制造业领域,20%企业都进入了工业4.0及人工智能时代。因此,人工智能是风口,而虚拟现实可能在未来三年会成为风口。同时指出,消费升级和内容创业是一个永远的趋势,但是未必会成为风口。
随后,郑翔洲分析了王老吉和加多宝在品牌和渠道上的优劣,并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指出没有企业可以依靠单个产品长久活下去,打造品牌才能持续发展。基于此,郑翔洲进一步表示,“任何投资针对的应该是有品牌的,而非依靠渠道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想获得投资,必须在风口上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