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经济金融论坛
发布时间:2017-09-11 点击量:130
2017全球经济金融论坛——全球金融危机再思考:原因、后果及对策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9月5-6日举办了“2017全球经济金融论坛——全球金融危机再思考:原因、后果及对策”国际研讨会,反思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分析危机爆发以来近十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并对当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新转折进行了展望。

第一、研讨会的缘起
十年前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时,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就与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在2007年9月5号召开了关于次贷危机的研讨会,分析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有关讨论。2008年5月,双方再次举办研讨会,深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和长远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十年,但余波未消,对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决定要开这个研讨会,回顾次贷危机的原因,不是为了老调重唱,而是从现在的角度回顾当初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从中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今天的全球经济金融。我们特地邀请了包括余永定先生在内的十年前参加研讨会的发言嘉宾,一起回顾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第二、基金会发布《全球金融失衡》 研究报告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先生在会议上发布了基金会2017年的研究报告《全球金融失衡:含义、影响和对策》。报告的第一部分论证从资金流入国的经济稳定来说,全球金融不平衡比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更值得关注,阐述全球金融失衡的含义和衡量指标;第二部分分析全球金融失衡的传导机制和影响;第三部是应对全球金融失衡的政策选择;第四部分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失衡的长期设想。该报告批驳了一个错误概念——将“全球不平衡”等同于经常账户不平衡具有误导性;阐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全球金融失衡;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周期性和结构性二个维度分析全球不平衡,指出就金融稳定性而言,金融不平衡是全球不平衡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了一个能更好刻划跨境资本波动性的新指标——可快速移动资本(QMC)。
该报告是基金会2016年研究报告《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的延伸。后者认为当前的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并从系统重要性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安全网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会议内容
余永定先生首先作了主旨发言“回顾全球金融危机”。他指出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是一些房地产资不抵债,次贷违约是第一波,接下来出现了资产价格的下跌。然后又出现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美国的政府出台了信贷紧缩,后来又实行公共部门加杠杆以及量化宽松,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出现了大幅度的扩张。美国经济停滞了相当长时间,最终回暖,虽然全面恢复还需较长时间,但现在已经回到了正常的水平。总体而言,美国的债务跟GDP的比例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只是在家庭、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了转移。美国已经积累了超过8万亿美金的债务,这对全球经济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教训,不管它给我们的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它。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Adam S. Posen在随后的主旨发言“防止危机时的虚伪、胆怯和知识盲点”中指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虚伪就是美国以及G7国家,它们1997年要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做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做到。政策制定者想要别人替他做而自己不做的事情,就是胆怯,虚伪的人通常也是胆怯的人。他认为,房地产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应该更多地监管房地产交易,增加一些交易税。他看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存在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既是上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当前很重要的金融风险,因此要特别注意防范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危机。
在为时一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全球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讨论了以下五个专题:
1、当前视角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2、金融监管的加强和变化;
3、发达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4、维持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
5、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和前景。
十年前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时,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就与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在2007年9月5号召开了关于次贷危机的研讨会,分析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有关讨论。2008年5月,双方再次举办研讨会,深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和长远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十年,但余波未消,对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决定要开这个研讨会,回顾次贷危机的原因,不是为了老调重唱,而是从现在的角度回顾当初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从中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今天的全球经济金融。我们特地邀请了包括余永定先生在内的十年前参加研讨会的发言嘉宾,一起回顾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第二、基金会发布《全球金融失衡》 研究报告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先生在会议上发布了基金会2017年的研究报告《全球金融失衡:含义、影响和对策》。报告的第一部分论证从资金流入国的经济稳定来说,全球金融不平衡比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更值得关注,阐述全球金融失衡的含义和衡量指标;第二部分分析全球金融失衡的传导机制和影响;第三部是应对全球金融失衡的政策选择;第四部分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失衡的长期设想。该报告批驳了一个错误概念——将“全球不平衡”等同于经常账户不平衡具有误导性;阐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全球金融失衡;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周期性和结构性二个维度分析全球不平衡,指出就金融稳定性而言,金融不平衡是全球不平衡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了一个能更好刻划跨境资本波动性的新指标——可快速移动资本(QMC)。
该报告是基金会2016年研究报告《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的延伸。后者认为当前的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并从系统重要性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安全网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会议内容
余永定先生首先作了主旨发言“回顾全球金融危机”。他指出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是一些房地产资不抵债,次贷违约是第一波,接下来出现了资产价格的下跌。然后又出现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美国的政府出台了信贷紧缩,后来又实行公共部门加杠杆以及量化宽松,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出现了大幅度的扩张。美国经济停滞了相当长时间,最终回暖,虽然全面恢复还需较长时间,但现在已经回到了正常的水平。总体而言,美国的债务跟GDP的比例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只是在家庭、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了转移。美国已经积累了超过8万亿美金的债务,这对全球经济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教训,不管它给我们的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它。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Adam S. Posen在随后的主旨发言“防止危机时的虚伪、胆怯和知识盲点”中指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虚伪就是美国以及G7国家,它们1997年要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做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做到。政策制定者想要别人替他做而自己不做的事情,就是胆怯,虚伪的人通常也是胆怯的人。他认为,房地产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应该更多地监管房地产交易,增加一些交易税。他看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存在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既是上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当前很重要的金融风险,因此要特别注意防范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危机。
在为时一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全球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讨论了以下五个专题:
1、当前视角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2、金融监管的加强和变化;
3、发达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4、维持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
5、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和前景。

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余永定研究员合影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礼卿、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研究员Kyunghun Kim、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经济学家Shahin Vallée、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明棋、重阳投资总裁王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美国金融稳定中心总裁Lawrence Goodman、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丁剑平、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Miriam Campanella、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执行院长、小平故里书院执行院长王玉荣研究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刘海影、标普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Capital Group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IMF研究部副主任Jonathan D.Ostray、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Jeongmin Seong、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及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等。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我们以促进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推进决策咨询事业为宗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现由原上海市副市长、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延照先生任会长;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先生、原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平先生任副会长;乔依德先生任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