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中国未来能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这三
演讲者吴晓球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于6月20日“IMI财经观察”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我国金融科技领先世界得益于比较宽容的金融监管》,有删改。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2017年中国财富论坛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金融未来无非三点:第一,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这是基本的趋势、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和财富管理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和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要推动财富管理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大力推进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第三,中国金融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开放国际化。
以下是演讲全文
金融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把逻辑线条理清楚,它还是很清晰的,金融无非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一部分人有钱,而一部分企业需要钱,要解决这个问题。金融在脱媒的情况下,通过银行储蓄的方式完成资源配置的过程;等到它脱媒之后,资本市场开始快速发展,资源配置不再主要由储蓄转换成投资,而主要用财富管理或者风险配置的方式来变成投资。所以在这个时期,因为产品证券化的原因,跨期风险控制变得更加复杂,这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第二个主线,金融为实体经济的交易提供支付清算的功能。在传统的体系下,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传统的方式去提供结算、清算和支付。到了今天,金融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容易受到科技力量影响的业态。在支付这个层面中,科技的力量,或者说Fintech,开始对支付进行脱媒,导致了第三代移动支付的出现。支付脱媒加剧了整个金融转型,使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推动金融转型。
今天,中国金融在这两个领域里面都处在非常重要的转型期。作为支付形态的金融问题,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
第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功能。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第四期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说中国过去很多领域是模仿学习,并不超前。但现在至少在两个领域,已经处在至少世界领先的水平,一个是大家熟知的高铁;第二个就是Fintech,金融科技。科技的力量也改变了中国的金融,使中国的金融开始大幅度的超越几乎所有的国家。这一点得益于我们的监管。
我认为中国金融监管的优点之一,是它比较宽容。如果说中国金融监管是一个教条主义的监管、是一个僵化的监管,我想中国的金融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新的支付业态将难以出现。我们的监管是宽容的,所以才会有今天非常蓬勃、多样化的金融业态的出现。所以我对中国的金融监管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是一个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还要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究竟在什么方向。这个对于未来的监管变得非常重要,我认为中国的金融未来无非三点:
第一点,是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这是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也是财富管理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要推动财富管理是不可能的。青岛有一个“中国财富论坛”,这个论坛的成立实际上就是基于资本的发展、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上午方主席说要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包括大宗商品的衍生产品,说这是财富管理的重要内容,我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不知道大宗商品衍生品怎么进行财富管理,其本身是一个风险对冲产品,不能把这个东西引入到大众财富管理的机制中来。
很多东西我们要基于基本的金融原理去探讨。衍生品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本质上不能让你的财富增长。所以为什么说股票、债券是整个财富管理的基石就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资产证券化是财富管理的前提也在这个地方。中国要推动整个金融结构的变革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金融结构还比较落后,这是因为我们资产证券化、或者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占比并不太高导致的。这个占比不太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提供的财富管理功能是比较弱的。因为你的基础资产必须要有良好的流动性,要有相对稳定的预期收益,其他的都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第二点,我们要大力推进整个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科技化也会使得整个业态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它就是要受到所有的企业,所有单个个体,都能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能够使所有的国民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我们说这是最好的服务。普惠金融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将普惠金融理解成是随便贷款、完全不顾风险的承受力,都要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完全是一种误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结构改革以外,特别要提高金融业态的科技含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有某种端倪,为普惠性金融提供借鉴。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大金融平台的小额贷款,正在往这方面走。
当年除了马云,也许没人想到支付宝的出现将改变一个时代
基于这两个变化,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变化是顺利的话,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最重要风险来自于透明度,如果这个产品透明度很低,监管重心需要放在资本充足率上,因为希望依靠资本充足对抗潜在的不确定性;当一个金融体系在迅速提升的时候,对资本充足监管在下降,对透明性大幅度提高,正在由原来资本不足的风险过渡到透明度不足和资本不足双重风险时代,这对我们的监管是巨大的考验。银监会过去主要侧重于对资本的监管,但是未来在表外那块,很多将会是透明度监管,对它来说是将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这些变化,会对风险结构带来变化,对我们的传统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我们说为什么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需要调整就是基于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变化,必须要调整我们监管模式,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调整而调整,为扩大哪个监管部门的权利试图起来进行调整,这是不正确的,必须基于风险结构发生的变化判断改革方向。
第三点,中国金融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开放国际化,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金融中心,不开放,不推行货币国际化,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三点应该预示到中国金融的未来,谢谢大家。